济源市天坛街道
守护家庭“小平安”构筑社会“大和谐”
家和万事兴,家固天下安。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虽是家事,但是无小事。近年来,针对辖区家庭情感纠纷多发态势,济源市天坛街道探索形成了党员、警员、调解员和律师、心理咨询师共同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三员两师两跟进”工作法,有效实现了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的良好效果。据统计,该辖区婚恋情感纠纷重复报警量下降至10起/年,以家庭“小平安”为维护社会大家庭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早”字下功夫,全面摸排明隐患
天坛街道居民肖女士的一块“心病”被彻底祛除了,这两天,她专程找到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此前,她和丈夫李某因赡养老人问题常年“冷战”,争吵激烈时李某还对她拳打脚踢过。该街道居委会党员通过“天坛夜话”党员走访平台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向街道综治中心汇报情况,并征得当事人同意,申请矛盾调解,这才有了后面圆满的结局。
家庭情感纠纷隐匿性强,当事人或碍于隐私不愿报警,最终导致情绪激化,酿成大错。为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天坛街道积极调动党员、警员、调解员“三员”力量,搭建走访、会商和沟通平台,通过积极排查、主动介入,强化纠纷前端感知。
开展“天坛夜话”党员联户走访活动。建立党员包户台账,辖区1200名党员联户包户全覆盖,通过入户走访、建立微信联户群等形式,“零距离”接触群众,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排查婚恋情感纠纷。建立婚恋情感纠纷“三级”推送机制。派出所主管社区警务工作的副所长,通过每日“警情综合研判会”向街道综治中心推送当天发生的婚恋情感类警务信息;社区警务人员通过“警民周研判”会议,向辖区支部书记、治保主任推送本周婚恋情感类警务信息;派出所长每周通过“街道班子会”,通报重点关注家庭情感类警务信息。平台搭建以来,累计反馈并处置婚恋情感纠纷300余起。打造天坛“金牌”调解员队伍,“老谭”“燕子”等村居品牌调解室深受群众信赖,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特点,第一时间掌握婚恋情感纠纷信息动态,参与调处纠纷210余起。
“专”字夯实基础,协同化解提效率
近日,天坛街道吉安阳光花园一名小女孩报警称父母之间发生了激烈争吵打斗。接警后,民警迅速赶至现场,街道妇联主席、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等人员也相继抵达,对当事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释之以法,最终这场争吵以施暴者左某参加“五个一”社教活动为前提,暂时得到了平息。
“情、理、法”共融是天坛街道干预化解疑难婚恋情感纠纷的一大“法宝”。强化心理干预。针对双方情绪激烈的家庭,该街道积极协调心理咨询师对施暴者进行思想引导,对受害者进行感情疏导,对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开展心理辅导,有效避免矛盾激化。注重法律引导。针对家暴类纠纷,协调律师告知当事人违法行为及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告知受害者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帮助受害者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强化矛盾纠纷调解中的法律支撑。今年3月以来,律师、心理咨询师共参与婚恋情感纠纷调解80余起,调解满意率近90%。不断完善“专家库”。建立“三员两师”专家库,集中会商研判,掌握案情特点,凝聚化解合力,精准派员,最大限度提升化解成效。目前,“专家库”人数已超150余人。
“质”字求长远,回访跟进重实效
左某家的争吵平息后,“调解员们”并没有放松警惕。随后一周里,他们多次实地或打电话回访当事人,直到确认左某已真心悔过,才真正松了一口气。为破解家庭情感纠纷易反复的问题,天坛街道健全完善妇联与公安跟进回访、民政与法院跟进办理机制,对有可能转化为刑事命案的重大婚恋家庭纠纷,集中攻坚化解,确保纠纷闭环解决。
针对有家暴倾向和存在“民转刑”隐患的家庭,街道妇联及时跟进,派出所配合训诫,将柔性化解和刚性执法相结合,运用“五个一”社会教育活动(即组织施暴者参加一次“反家暴”法律知识培训、一次矛盾调解、一次心理疏导、一次婚姻家庭指导、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尽最大努力转化施暴倾向,降低社会危害。制度实施以来,辖区因家暴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同比下降72%。
针对执意离婚的家庭,协调民政所为当事人提供政策咨询、程序引导等服务,帮助当事人搭建快速受理的“绿色通道”,解除婚姻关系,消除不稳定因素。由街道“法官调解室”主导的多元调解快速介入,解决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争议,避免矛盾升级。
来源: 河南法制报